每年第一次用谷场,要先用锄头把谷场表面的一层土松一遍,洒上水,再用骡马拉着碌碡把场地碾平压实。待场地干透后,把掐好的谷穗儿均匀地铺在打谷场上,继续用骡马拉着碌碡不停地在场里转圈儿。

最开始的时候是纯靠牲畜,不过在生产队解散之前,村里已经有了三四辆机动三轮车,三轮车干起活来可比骡马有效率得多了。只要肯舍得几个钱,加点儿柴油,一脚油门儿下去,这三个轮子的机器拽着碌碡在厚厚的谷穗儿上转个不停,很快就把谷穗儿上的米粒全都碾下来了。这吃油不吃草的机器也不知道累,只是水箱里的水被烧得滚烫滚烫的,咕噜噜直冒热气。

等碾到米粒全部从穗子上脱下来后,用木杈叉起被压得扁平扁平的穗头儿,金黄的米粒就在打打谷场里积了厚厚的一大层。

这还不算结束。这时候的谷粒中还夹杂着被碾碎的秸秆儿、土渣和谷皮碎屑等,需要用扇车来把这些杂物分离。

扇车也是不知哪位博学多才的前辈发明创造的生产工具。整个装置用木头制成,四条木腿上支起一个空阁子,像一个前后两头都开放的轿子一样。阁子的一头装上了一轮风车,顶部正中间有一个大漏斗。一个人用簸箕锄起米堆装在漏斗里,米从漏斗往下落,另一个人把风车转起来,在风力的作用下,比较沉的谷粒顺势往下面落,而比较轻的杂物就被风吹到了另一头。循环几次,杂物就基本被去除,只剩下谷粒了。

从扇车里净出来的谷子可以做为来年春耕用的种子,可还不是最终下锅煮饭的小米,因为米粒外面还包着一层谷壳。要剥除这最后一层谷壳,还要在碾米机上加工。

村里的碾米机在大队部,多年来一直由何远山前院儿的刘老头管着。打谷结束的当天,何远山趁着天还没黑,赶着去大队部碾了二十斤新米,顺路给了何老太太十斤,自己背了十斤回家,准备晚上用新米做一顿小米粥。他和方平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尝尝今年这新米的味道了。

谷子收割完毕,按照村里的规矩交了公粮,何远山足足剩下了六百斤新打下来的谷子。早在春夏之交,何远山看今年的庄稼长势不错,就已经未雨绸缪地用水泥和着村西河里淘来的沙子筑了五口大缸,到了这秋收的季节,这五口大缸也已经干透了。他把水泥大缸搬到最西边的一间屋子,用来储藏粮食。今年这六百斤谷子,装了满满的两大缸。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