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浪的父母,陈海潮和张琴原本都是当地的三五三七胶鞋厂的员工,由于厂子的效益不好,外加某些浪潮的波及,没有继续在厂内继续干,拿了一笔补偿买断工龄之后,就自谋生路去了,到处找活路做。

比如陈浪的母亲就曾在当地菜市场租了个摊位做绞肉机绞肉的生意,顺便卖些饺皮和抄手皮补贴家用。

而他的父亲更多的是满世界跑,寻找机会。

但兜兜转转,始终一事无成,得过且过。

在陈浪读过《平凡的世界》之后,给这段时间的他爸下了个定义——满银青春版。

不过人的改变有的时候就是突兀的。

那种间歇式的觉醒是一脉相承的。

直到陈海潮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也许是真的认真的查过了资料,也许又是听别人的推荐的,总之,陈海潮最后决定了选了一条路,自学法律,参加全国的司法考试。

当年的司法考试尚未改革,不论是不是法学专业都可以参与。

而更能称之为奇迹的是,陈海潮仅仅花了一年时间考过了这天下第一考。

陈浪现在还记得当时的电脑分配使用权,陈浪当时还小,热衷在qq游戏大厅玩一些小游戏,然后把游戏的音乐全禁了。然后再放法考相关的视频,他爸就这么坐在另外一张桌子上一边听课做笔记。

一台电脑两用,其实这么想想,当年这个场景真是有点抽象,自己老爹还挺迁就自己的。

而在之后罗圣风靡全网的时候,陈浪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他早就被熏陶够了,哪怕当时只是小学,但是听个案例讲解还是能听得懂的。

甚至因为当时互联网管得不是很严,还有不少尺度很大的案例,也算是提前给了陈浪一点来自社会的小小震撼。

只是陈海潮通过法考并不意味着好日子这就来了,这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陈浪至今永远都还记得法律援助这个词。

常规意义之下,法律援助是为了那些没有什么钱请律师打官司的人准备的。

但是在最初的那段时期,法律援助并不是援助了那些穷人,陈浪所在的家庭才是真正意义上被援助的对象。

初入行业,没有人脉,没有案源,陈海潮只能靠着接当地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的法律援助过活,打完了领那么一点微薄的酬劳。

打个比方,约等于扑街写手一份订阅没有,全靠全勤养活家人。

可想而知有多折磨。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随着时间的慢慢积累,有了口碑,有了案源,陈海潮的收入获得飞跃一般的提升,之后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才慢慢好转了,稳定了下来。

陈浪的母亲张琴也不用再去起早贪黑的去菜市场赚那点辛苦钱,回家当了全职主妇,管陈浪的生活。

而陈浪的父亲未来也越做越大,甚至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律所的合伙人。

现在的陈海潮已经是到处出差,满世界开庭的能人了,当地多少也算个能人。

当然,留给家庭的时间就少了许多,所以这次回来陈浪没能见到他爸。

这样也好,两个大老爷们其实也没啥好聊的,反而矫情。

......

先冲了个澡,很快陈浪回到自己的卧室,打开灯,房间里顿时亮堂起来。

小小的书桌上摞着一堆之前做过的题本,另外的空位上摆着个小台灯。

两面墙壁贴着《动漫周刊》和《知音漫客》增送的海报。

一张进击的巨人,兵长站的c位,一张是偷星九月天的全家福。

看见这俩,更是勾起了陈浪不少的回忆。

前者是初中接触的,陈浪对这玩意儿没什么感情,买纯粹是看那一期的海报自己喜不喜欢,多少有点买椟还珠的味道。

至于后者就是真正重量级了,陈浪还记得这是当时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突然爆火的杂志。

直接全彩印刷作为卖点,横空出世对标当时的最强者《漫画派对》,逐渐把市场抓在手中。

初期也能列举出初期许多经典的作品。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