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士奇策马狂奔,持一杆铁枪,带着三百汉骑就朝着对面的西夏侍卫军冲了过去。
跟着袁朗入四川后,山士奇从成都府一路杀到了吐蕃高原的东部,没能赶上灭金之战,让他大感可惜,但好在他赶上了灭西夏之战。
吴玠对西夏发起的五次大规模反攻,山士奇都参与了其中,在攻夺灵州之战时,他还阵斩了两个西夏的教练使,但仍旧觉得不过瘾。
四川行省南部汉人与夷、獠混居,由于吐蕃王朝崩溃,西南诸族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安宁老实的,但总有夷獠阻拦西南商道,山士奇从一个骑将,也学会了如何在西南瘴气横生的山林之间作战。
但他从来没有忘记在北方宽阔的大平原上纵马厮杀的那种爽快,若以他历年积累的战功,独领一军,出任某个大都督府的都督资历也是足够,但山士奇就是不愿意。
跟袁朗搭伙已经十年,袁朗心细,负责全局规划,他只需要领兵厮杀就可以了,所以山士奇觉得,若是让自己出任一都督,或者到某个行省出任巡察指挥使,他还真有些不适应。
汉军在灵州强渡黄河,先送到北岸的自然是士兵和兵甲,其次才是战马,所以袁朗部渡河后,也不过送过来三百余匹战马。
三百骑已经足够了,大量穿戴整齐、列队完毕的汉军已经开始向北推进,骑兵虽少,却也足以成为战场上一支有分量的力量。
突然从侧翼奔袭而来的三百汉骑,让对面的西夏军阵更加慌乱了起来,许多西夏将领、军官弹压不住,干脆跟着逃跑,更显得仍旧坚守本阵的西夏侍卫军之可贵。
这支坚守的西夏侍卫军大约只有三千人,带兵的将领乃是西夏宗室、李乾顺的侄子李宗允。
其他将领可以逃,李宗允却知道,自己是绝不能逃跑的,甚至后撤都不可以。他不清楚李乾顺究竟会做出什么选择,但作为侍卫军的将领,他也有着党项军事贵族该有的骄傲。
前宋与西夏对打了百余年,尤其是宋哲宗以来,前宋选择了“步步为营、结寨蚕食”的战术,于是到了赵佶时代,宋军与西夏的战术已经僵化。
简而言之,宋军喜欢挑选一个方向不断深入,西夏则习惯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进行反攻,双方更多是在战术层次的较量,而且打的烂仗越来越多。
这就导致前宋西军习惯了低烈度、高频率、小规模的战斗,西夏方面也同样如此,双方往往为了争夺某一个军砦来回拉锯,也就习惯了在小范围内的无休止的对攻。
这也是历史上金兵自河东攻陕西,前宋西军在前期接连大败的原因,前宋与西夏都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应付金国那种千里迂回、集团作战的战争方式了。
当初李乾顺派李良辅领三万大军支援辽帝耶律延禧,就实实在在地展示了西夏军队作战的特点,仍旧习惯于诱敌、设伏,在小的战术方面取得优势,却被完颜娄室以更大规模的骑兵冲锋打的全军覆没。
王伦从梁山时代就一直想要培养诸头领们集团作战的能力,参与了灭金之战的吴玠,就从战事中不断学习和进化,最终打得西夏接连惨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