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话,老朱尽管惊喜。

但事关几十万百姓生计。

却是半点马虎不得。

同时也很好奇。

咱的允熥孙子到底有何良策?

“允熥呐,快,你快坐下!”

“好好跟咱说说你的办法。”

老朱起身命太监取来甜品糕点,又亲自泡了一杯热茶。

两人在书房的台阶席地而坐。

“其实,这个……”

朱允熥抓起来一块红糖糍粑,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思索着言辞。

这个怎么说呢。

要说不麻烦也不算太麻烦。

其实赈灾,这也玩不出什么花样了。

说破天了,也就那三板斧。

无非就是拿银子换粮食。

发放给灾民果腹,然后由官府带领着老百姓想办法恢复生产。

再发放农具,种子,有钱的话再发放几头耕牛,最后免税个几年。

不过呢……

要说麻烦那确实无比棘手。

首先地震震溃了运河堤岸。

泛滥方圆几百里。

想要耕种首先得治理运河。

然后等洪水退去后,才能作业。

这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了。

其次,即便是洪水退去后。

眼下已是六月底,过了播种季节。

需要等到明年开春后,才能播种。

等明年秋收,老百姓才能有所收成。

也就是说将近有一年半的空档期。

除了吃之外。

还需要帮百姓解决住所。

北方是自古苦寒之地。

冬天动辄零下二三十度。

轻易就能冻死人。

这一套下来。

朝廷至少需要拿出三百万两银子。

三百万两银子。

对于朱允熥来说不算多。

曲阜的地下现在还至少埋着,总价值不低于八百万两银的财物呢。

这笔钱拿出来赈灾。

支撑到明年秋收绰绰有余。

朱允熥大脑疯狂旋转。

思考着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

朱元璋如同一个乖巧学生般。

坐在旁边也不着急。

静静等待下文。

“孙儿打算废除当地农业,让那几十万百姓转为工业生产!”

思前想后,朱允熥开口了。

没有将后世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说出来,而是尽量说一些大白话。

工业生产很好理解!

老朱也能听明白。

就是手工业生产嘛。

那些做锅碗瓢盆之类的。

可是……

朱元璋眨巴着一双虎目,露出不解的表情问道:

“允熥啊,你说的这个农业转为工业咱大概是能理解的,可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需要这么多人去生产?”

老朱摇了摇头,并不看好这个想法。

首先,大明如今并不缺锅碗瓢盆这些东西,很难想象什么东西才需要几十万人生产,并且这个生产还不能只生产一两年,需要具备超长可持续性。

总不能大张旗鼓的让老百姓不再种地,去生产某种东西,然后过一两年没人需要这种东西,关门大吉吧?

那时候怎么办?

几十万人的生计就又成了问题。

还不如一直种地稳定省心呢。

这个道理朱元璋明白。

身为发起者的朱允熥岂能不明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