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垭高中在达县高考成绩属于第四五名的水平,我能够在那里读书,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利的。在偏科的情况下,我的总成绩能够在年级排前几名,说明这里学习高手不多。
高一的时候,新的学校达县中学已经动工。听老师讲,县中高三一定会从全县招学生和老师。这种信息对我来说是好事情,我当然想进入县中,能遇到更多厉害的同学和老师,更有希望上大学。八十年代中期,四川上大学的比例大约是20:1,达县在全省属于教育中等水平,所以能够上大学的比例恐怕比25:1还低。也就是说重点中学一个班可以上十多个本科,普通中学,一个班就两三个,有些班,一个本科都没有,可能有专科或中专几个。
学校高一学段的课程安排并不紧,上午4节、下午4节、晚上两个小时晚修。我平时还是有时间自由支配时间。那时候文学书籍不多,至少自己的条件下得到的不多。我把自己主要精力用在英语和数理化上。英语是我的弱势科目,前面已经解释过原因。但回忆初中学英语的任何问题都毫无意义。除了想办法尽力学,没有退路。高考英语100分满分,要想不被别人甩太远,至少要及格。
高中任何一门学科要及格,可不是简单的事情。我现在所在学校基本上属于准农村中学了,老师们出的题也不算复杂,但各科都及格的学生微乎其微,这意味着高中内容的复杂与难度。
我怎么学英语呢?因为读听上基本上空白,初中这一块一直不好,高中真的非常难补,所以不能正确地听英语和读单词句子是一种常态。我那时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写,死记一些音标和单词。每天英语早读写、下午自我学习时写、晚上自习时写、周末继续写,我不断重复英语的单词、词组、句子、语法等等,反复重复,逼迫大脑产生记忆。阅读英语课文,也就是单词汉语的堆积下的理解,没有什么语感。我持之以恒,希望滴水穿石,就是这样学英语的。平时考试都是六七十分,很少达到80分以上。六十七分对我这种学习方法,应该是值了。就像一个哑巴学语文,能够学到一般考试得六七十分,你真的不容易,难道不令人佩服吗?
数理化学习没有捷径,上课老师除数学差一点外,其它还不错。但那时老师都是黑板加粉笔上课,实验课非常少、课外资料非常少,记笔记变得很重要。一些知识点总结,书上不多,老师总结在黑板上,抄就变成基本功。我也抄笔记,但我总是要理解,高中数理化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我一直在积少成多的理解。自己没有专门的数理化资料,个别同学有,老师有,就借来看。借来看也有好处,逼迫自己认真理解,个别好的题或总结就抄笔记本上。也会问老师,主要是物理。就这样学,平时考试一般八九十分。
没有大量的同步练习,没有视频,没有联考,也没有人辅导,一切学习就靠自己。除了英语数理化,其它学科我也学得不错。但其它学科主要是上课认真听,我听政史地课,上课基本上不讲话,也不会走神。政史地老师各有千秋,都有吸引我的地方。地理老师幽默,政治老师是校长,他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历史老师好像是女的,不知道什么原因,久了现在真的没有任何印象了。36年多,有些事情一定会忘记。不仅仅忘记历史老师了,生物老师也淡忘了。记忆比较深刻是教室的方向,门从那边进去,黑板在那里,很清楚。
现在的学生怕数理化的多,分析起来很正常。高中一道数学大题,如果把它比喻成走路过岔道,就是:前面有很多条路,你要选择;每条路上分支又有很多。解答一道数学题,少的要选择三五次,多的要选择十多次。你可以想象,有多少个学生能够不在选择中的转弯抹角处迷失方向。很多同学面对第一次选择就错了,那怎么可能达到目标呢?得0分是自然。当然,也有阶梯式考试题,第一问比较简单,可以得两三分。但化学大题就不能,一道化学推断题,如果在推断中没有思路,没有推断成功,后面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回答不了,除了0分,想瞎猜得分,太难了。
我高中学习方式中独立思考与强化记忆是最主要方法。我不喜欢问同学,难题一定要自己想,想不出来就看书。多数问题自己最终都能够解决。记忆知识是必须的,每天晚上我睡觉前都会回忆白天所学,经常这样回忆,相当于天天在重复与积累,很多知识慢慢就记住了。不存在,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这样的情况。
放假的时候,我一定会借老师或同学的资料回家,特别是任老师的杂志,在家认真看。上高中后,土地承包到户,大家积极性非常高,家里农活非常多。但父母亲还是希望我多看书,我知道读书是重担,不比做农活轻松。当然,做农活也不轻松,春天的时候,父亲挑大便水淋小麦,我帮助过一次。一个上午坚持挑了十多担,上坡下坡,到完成任务,肩膀痛了十多天。到最后一担,都快坚持不住了,但父亲若无其事,我就知道我不是干农活的料。那时,带着眼镜做农活,在农村是被人笑话的。我记得那个时候,整个生产队就我一个人戴眼镜。很多年后,大量的农民工人的子女都陆陆续续戴眼镜了,全世界也接受近视眼了。农村人见识很奇怪,他们认为近视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其实不然。我现在发现,我近视比同龄人不近视的还看得清楚,有点奇怪!
我在金垭高中克服很多困难上学习,学习能够有效因为我在学习上坚持理解与强化记忆比较充分地结合。另外,初中一直积累下的数理化基础对高中的学习有帮助。语文学科我还不错,至少记忆课文和写作文没有问题。就是高三到了县中,在数理化学习上我也不差,我多次数学或化学考试在班上前几名,年级也得过前几名。我非常认真地给自己的外甥女写过高中生如何学习的事情。有近2万字,很具体,限于篇幅,下面只摘要一段,供读者参考。这是真实的、多人反复实践过的方法,希望对读者或读者的子女或朋友读高中有帮助。
一、要学会快速预习。
高中科目多,内容多,思维要求高,顾得上听讲,就顾不上思考,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主动课前预习。课前预习虽然累些,但却能换来上课听讲的主动权。预习效果好,听课才能有针对性;听课有针对性,学习效率才高。如何预习呢?
1.要分类预习。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是课前预习,二是阶段预习,三是学期预习。课前预习,就是在上新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就是用较长、较多的时间预习一章或多章的内容;学期预习,就是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内容。这三种预习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学生应该在学习的空闲时间自觉地安排和分类预习。
2.选择好预习时间。这里所指的预习时间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最好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后的剩余时间里,根据时间的多少来确定预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当然,也可以安排在其他课外时间里预习。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抓紧时间在上课前几分钟把马上要讲的课文快速浏览一遍,也比一点不预习好得多。
3.迅速浏览新课。预习时,先把要预习的内容快速浏览一遍,使自己对新课心中有数,初步知道新课中哪些是一看就懂的,哪些是看不懂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细读第二遍。
4.带着问题细读第二遍。通过第一遍对新课的快速浏览,自己对新课的内容已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带着第一遍浏览时发现的问题,认真细读第二遍。阅读第二遍时,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细读,一边思考与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来反复思考,对不认识的生字、生词、新概念、新规律、新公式、新反应等等,要立即查工具书搞明白,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就把它记下来带到课堂上,听课时再去解决。
5.要边阅读边记笔记。第二遍阅读的时间,就是做笔记的时间。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记在书上,另一种是记在本上。在书上做笔记,就是边细读,边在书的空白处或有关内容下圈点勾画或批注(最好用铅笔);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就是一边细读,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纲要记在本上。
6.要找出重点和疑点。预习中,一定要把新课内容的重点和疑点找出来,然后把重点和疑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所找的重点和疑点时,一定认真的一边听、一边思考,听出老师讲解的思路。经老师讲解后,有些问题仍不明白,就要抓紧时间和机会向老师发问或查资料,直到把预习中找出的疑点弄明白为止。
7.阅读与查资料相结合。在预习阅读过程中,对不认识的生字,不懂的生词和不懂的内容,要立即查字典、词典和其它参考资料,把生字、生词在书上注音、注解。英语、语文、政治等学科学习尤其要这样。
8.独立思考发现问题。预习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预习中要先思考,后查资料;先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先看清意思,然后再做笔记。
9.不要全面预习。预习时,不要一下子全面铺开,全面预习是不现实的,一是时间难保证,二是精力难保证,三是质量难保证。预习要先选择自己感到吃力的内容先预习,时间紧时,先查出生字、生词和列出不明白的地方,时间更紧迫时,就先把新课快速阅读一遍。“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认为作业时间紧,就放弃预习。
10.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方法。预习时,不能千篇一律,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预习,抓不同的要点。比如,预习数理化时,要把重点放在数学的定理、定律、公式、概念和原理上;语文、英语、政治、历史、预习的重点放在排除生字、生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风格上。此外,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预习不等同于提前学习,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给高效率听课作好铺垫,因此不必耗费大量精力时间彻底搞清一切,很多同学在试图养成预习习惯的开始往往出现此类情况,以至不堪重负很快放弃。二是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听讲,万不可因为课前预习、对课上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就洋洋得意、松心懈怠,否则与舍本逐末无二。
二、有效的听课方法。
听讲时,思想上必须与老师讲解的思路保持一致,听老师对事物是怎样分析、推理;听老师解决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技巧;听老师对问题有哪些提问和解释。这样才能把握住听课的重点听讲中,要把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和老师讲解的相比较,看自己和老师有哪些相同点和区别点。通过这种比较,一是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加强自己的思考、认识与提高;三是能发现自己在预习中的错误原因。听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思。只听不思,那是傻听,只思不听,那是走神。听思结合,同步进行,才叫会听。听到的与想到的相契合,想法就得到了印证;听到的与想到的相矛盾,就要进一步去听个究竟,弄清到底为什么。思而不得,听不明白,就不能轻易放过。在听课的过程中学会记。听用耳,思用脑,而记则要动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