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想培养罗睺罗,引导他早日得道。罗睺罗是佛的独生子。创教佛均非童真入道,都曾娶妻生子,之后才出家成佛。佛在祇园时,比丘们午饭后聚在讲堂,听佛说过去七佛因缘。佛说七佛各有一子:“毗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尸弃佛有子名曰无量,毗舍婆佛有子名曰妙觉,拘留孙佛有子名曰上胜,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导师,迦叶佛有子名曰进军,今我有子名曰罗睺罗。”

佛子罗睺罗童真入道,爱开玩笑戏弄人,有时怕别人打搅佛,故意支走来访者。佛住王舍城竹林迦兰哆园,平旦入城乞食,饭后顺路去温泉林中看儿子。罗睺罗遥见佛来,便上前接过衣钵,铺好座具,为佛汲水洗足。

佛坐下后洗了脚,将脚盆里的水倒掉一大半,指着盆里的残水问罗云:“你看到这点水了吗?”罗云说看到了!佛说:“故意妄语不知羞愧的人,他在佛道修养上就像这点水一样少!”说完,佛将残水倒掉,说:“故意妄语不知羞愧的人,他在佛道修养上会一点也不剩!”说完,佛将脚盆扣在地上,说:“故意妄语不知羞愧的人,他在佛道修养上犯了颠覆性的错误!”最后,佛将脚盆正当过来,口朝上放在地上,说:“故意妄语不知羞愧的人,他在佛道修养上就像这个空盆子一样不会有结果!”

接着,佛又打了几个比方,譬如国王驱使大象冲锋陷阵,大象无所顾忌就会无恶不作,故意妄语,不知羞愧的人也是这样,教导罗云不可戏笑妄言,凡有所作皆应“照照镜子”看看是否清净。要通过自我观察反省,检讨身口意将要作的,正在作的和已经作的,不管是为谁作的,只要是不净的不善的就舍弃,只受持善的清净的。如果发现有错误,就要向善知识或梵行人真心坦白,忏悔过错,要小心谨慎,切勿掩饰缺点和错误。

后来,罗睺罗随佛来到祇园精舍,正式向佛求法,表示闻法后独自到闲静处专精思惟,心不放逸修持梵行,现世便解脱生死,不再转世受身。

佛观察罗云心解脱、慧解脱的条件还不成熟,不能承受增上心法而成就四禅,就让他先给信众讲课,讲关于五受阴的学说,为修习禅定,成就身证打好基础。

所谓心解脱未成熟,是指心有欲爱、嗔恚、伤害之念,无法成就九次第定。佛在教授弥醯比丘消除此三念时讲过,先学五法,即亲近善知识,受持学戒,论圣论,常精进,修智慧再修四法,包括修恶露观令断,消除我慢,修慈心观令断嗔恚,修呼吸观令断乱念,修无常想令断我慢。这样就能成就心解脱了。

罗睺罗为人演说五受阴后,佛又让他讲六入处,再让他讲因缘法。之后,让他将以上所说的各种方法,独自在静处做专精思惟,观察其中含义。罗睺罗经过思惟观察,认识到这些方法都能通向涅槃,达到解脱。

佛看他打通了思想理路,解脱条件已经成熟,就教他如实观察六根对六尘生六识,譬如眼见色生眼识,根尘识三者相结合而生眼触,由六触生六受,由六受生六想、六思、六爱,如此这般,一切法无我无常的真相。

罗睺罗接受佛的教诲,独自住在静处专精思惟,心不放逸,开始了禅定解脱的精勤修炼。他是童真入道,越年轻越容易成就九次第定,作俱解脱阿罗汉。只有修成灭尽定,达到心解脱、智慧解脱,如实自知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才是梵行具足,学佛才算毕业。所以年轻人要修就修个全科的。

这天清晨,佛带罗睺罗入城乞食,途中右转身回顾罗云说:“你现在应当观察色身,以及受想行识,都是变化无常的!”

佛说过,五阴之身就像拴狗的柱子,众生认不清五阴真相,就像“狗子系柱”一样,长夜围绕自身这个“柱子”轮回转圈儿,不得解脱。

罗睺罗想,佛在进城乞食时对我耳提面命,必有原因,应该放弃乞食,马上返回精舍。于是他半路返回祇园,放下衣钵,来到一棵树下,坐观身口意,思维五阴无常法。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