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发力阶段:

此时再呼气。即此前的前两个阶段一直是在吸气、含胸扣胸、胸膈膜下降、腰腹折叠之状态。

呼气的同时,周身整体在左前腿之上向左侧反向旋转,将右手右腿前推。右手随旋转前伸,右腿前迈一小步或者半步,落地时周身整体压缩在右腿之上,同时右手在右腿压缩之时放拳为掌,亦向下压缩。身体恢复右三体式之自然状态。

然后再从右三体式依前所示以压缩旋转收回右手右腿,继续依前所示反向打出左手劈拳。如此一拳一拳接连不断地打将下去。

整个劈拳过程,手足由旋转回拉,亦由旋转发出。这个由旋转发出之力,即为形意拳之横力,形意拳起手就是横。手足落下时周身整体在前腿压缩,压缩为顺,故形意拳起横落顺。

劈拳出拳之力为上行上下贯通之力,劲力朝上,故起拳之力为钻;拳力随周身压缩结束,压缩为向下之力,故落手为向下的翻。此为形意拳起钻落翻也。

起横落顺、起钻落翻,均为一气之起落之自然的能量在上下方向的蓄发,不加修饰,自然而然。所以这劈拳才为万拳之母拳,其他拳均由劈拳演化而出也。

切记,起横落顺、起钻落翻,均为内里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绝非外形动作也!故绝不可故意做出起横落顺、起钻落翻之外形动作,只需像以上所说的自然而然拳脚随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收发即可,待习练出五行之力,则自然而然地形成起横落顺、起钻落翻之力之形。如果故意在外形动作中作出起横落顺、起钻落翻之式,则是画蛇添足,徒增烦恼也!

起横落顺、起钻落翻之劲力,即为形意拳的翻浪劲力,起时向上钻,落时向下翻,如波浪翻滚。

切不可故意用外形动作使出翻浪劲,你会使,别人也会,所以不要以为你故意使出的翻浪劲就比别人高明。只在外形动作之中追求形意拳之劲力,为无知且妄想也!绝不要以为一个外形动作会比另一个外形动作高明厉害,决定一个外形动作高明厉害与否的因素在于其背后蕴含的能量蓄发,所以内家拳决不能在外形动作上论拳。切记,切记!

待习练出五行之力,由五行之力驱动出来的外形动作,任何人打出来都是一样的。内家拳的外形动作是由内里五行之力自然而然地驱动出来的,不是故意要求刻意做出来的。所以在达不到一定层次时,就不要以这个层次的东西来要求自己。比如三体式,在不分三节,没有精气神时,就不要按照分了三节、练出精气神的形式去要求。

前辈大师拳论中描述打明劲时也是气势非凡的,但那是打明劲的后期阶段才能显现出来的功夫。如果在打明劲的开始阶段就气势非凡地使用肌肉紧张发力打出刚猛之力,那与外家拳何异?那是练不成内家功夫的。

经过如此不断地习练,就启动了胸膈膜,让胸膈膜以下降、上升的方式活动了起来。胸膈膜一动,则带动五脏六腑皆动。胸膈膜下降,含胸扣胸,促使两肺抱心,拉动心力下行,这样就会一点一点地引带出心力,慢慢地让身体感知出心力。如果有悟性者,打拳时应努力有让心力后贴命门下行之意。此意并非意念和大脑意识,而是身体本身之意,让身体感知出心力后贴命门下行的能量运行。

在打劈拳中,以上就讲到了两个“意”,一个是压缩之意,一个是心力后贴命门之意。将来在习练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会不断地出现“意”。所以这内家拳的“意”,不是意念或者大脑意识,而是身体本身之意,此意,就是在努力让身体对于能量蓄发作出相应反应,以达到以身体内外进行能量蓄发之作用。意念和大脑意识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替代身体完成此项任务的,因为此项任务是需要身体实实在在地做出来的,而不是意念和大脑意识的想象能够完成的。

所以,“意”是身体本身对五行之力产生的反应动作,是实实在在的身体动作-------只不过这些身体动作是在身体内部进行的,从外表看不出来而已,所以才被称之为“意”。要不,你把这种身体内部对五行之力作出的在内里的相应反应动作怎么称呼?你可以随便发明出来一个字,但是前辈大师就把身体的这种反应动作称之为“意”,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就这么叫了!

不知道通过对劈拳的习练介绍,大家是否更加明白了“意”的含义?心与意合,就是身体在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内里五行之力的驱动,让身体反应与五行之力同步,以达到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

我为何如此翻来覆去地强调这“意”字,就是因为对这个意字的错误理解,将意字理解为意念和大脑意识,妄想以意念和大脑意识去技击,从而把惊天动地的内家拳练成花架子了。如果能够让大家理解意的实质,才能够改变大家对内家拳的认识,才能够习练出内家功夫。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