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三年四月乙丑日上午,雄州白沟河彼岸,倏地发出炮声。

驻扎于白沟河此岸的李景隆听到炮声,得知是燕军来袭。遂令那位太祖义子,并不把自己放在眼中的平安为前锋。

李景隆虽然不喜欢平安,但他知道平安是他帐中为数不多能与燕贼一战的将领。

平安率万骑来到白沟河河边,随即就令麾下骑兵埋伏于河侧,以伏击燕军。

只是事发突然,平安无法找到能将万名骑兵隐蔽住的树丛,他只能勒令骑兵尽量在各自寻找的树丛中隐蔽好。

已是春时,河岸又不缺水的滋润。这就导致骑兵们在感受着暖暖春风的同时,也得经受蚊虫的叮咬。

平安生平佩服的人不多,在他所佩服的人里首当其冲的是他的养父明太祖朱元璋;其次就是带他出塞作战的燕王朱棣;再者就是曾与他一起出塞作战的张辅。

太祖驾崩之后,建文帝就将平安从北平行都司调回京师。

平安其实一直对太祖皇帝,为什么不将帝位传至他最爱的儿子,而感到怀疑。在知道太祖当天驾崩,建文当天就将太祖入殓之事后,平安甚至有些怀疑是不是建文将太祖毒杀。

但驸马都尉梅殷信誓旦旦说,他在太祖皇帝驾崩前一直在一旁服侍且得到太祖密旨,密旨云“如果有违大者,你可以讨杀他”。

虽然平安也觉得太祖皇帝不太可能将此等密旨,交予一个没有任何实际执行力可言的学政。不过平安觉得梅殷似乎没有动机说谎,毕竟他的妻子宁国公主是孝慈皇后的嫡女。

而且梅殷说此话时,对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动之以情,这让平安相信了梅殷所说的这个故事。

又加上建文帝对平安信任有加,现已将他官拜至中军都督。平安也就忽略了那些当时在京师的皇子皇孙们,为什么没有一人能去服侍当时生病的太祖皇帝这事。

至于那个他一直未曾得见的密旨。为什么梅殷在建文帝登基后,却还不将其公之于众?平安就更没有多大兴趣去了解了。

作为武将,他感兴趣的是公侯伯的爵位与战场的厮杀。不讳言地说,他心中一直期待着能与昔日的袍泽张辅战一场。

昔日出塞之时,由于平安与张辅最为骁勇善战,平安与张辅就被袍泽们笑称为瑜亮。当时平安就有了想用战争来告诉众人,他与张辅之间到底谁是诸葛亮,谁是周瑜的想法。

今日彼此各为其主。平安确信他已有机会来达成,昔日这难以言表的夙愿。

因此平安一直期待着能在战场遇到张辅。只是战争进行到一年,他还一直不曾与张辅会面。

没错,平安就是这种心中只有战争的狂人。不然戎马一生的太祖皇帝,也不会将他收为义子。

中午,马蹄声与骑兵的歇斯底里的狂叫声,传入平安的耳中。

听到骑兵这歇斯底里的狂叫,平安知道领军者不是张辅。张辅领兵之时,他麾下那些骑兵是悄然无息地行军。

看到贼军向自己所藏的方向冲来,平安知道自己所藏之地已被发觉。他即令众骑兵赶紧出来,在平地中结阵以待燕军。

见万余贼军,首先指派百骑靠近军阵,平安则令骑兵某千户出阵将其剿灭。待己方即将与贼军交锋之时,贼军就迅速掉头而逃。

平安并不是没有发现自己的军阵,因千户带本部出阵而显得有些乱成一团。不过,他不惧同样数量的贼军交锋。

果然如其所料,自己军阵一乱,万余贼军并蜂拥而上。

两军交战正酣时,平安听到自己军后起码十万骑兵以上才能发出的马蹄声。又看到率队的正是燕王本人,平安知道自己已面临夹击。

看到平安率着残部逃去,初战告捷的燕军并未追击。他们在燕王的带领下,悉数来到了主战场。

看到列阵以待的百万雄师,谭渊得到燕王的首肯,就在诸将面对百万大军心存疑惧之时,率领千骑靠近军阵。待贼军阵中派出万骑来与谭渊交锋之时,燕王就察觉出贼阵出现乱像,他大吼地道:“诸公,随我而来”。

诸将见燕王如此悍勇,皆踊跃地随着燕王冲向了贼军军阵。

建文军中的战马见到三十万大军如潮水般攻来,马蹄声与呐喊声又响彻天际。受惊的战马,不受骑兵控制自动逃离了阵位所在。

燕军藉此毫不费力地进入建文军军阵后,凭借着其悍勇与厮杀经验,在天黑之前就得以斩首建文军无数。

夜幕降临之时,战场已是血流成河,哀号遍野。俨然人间地狱一般……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