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驾崩的消息传至边塞开平。
在军帐中的燕王得知皇上驾崩后,顿时就嚎啕大哭起来。
在众将哽咽声四起时,心中早有数的张辅也留下眼泪,皇上对他的提拨与宽容让向来感恩的张辅怎么不为皇上之死而神伤呢?
就在场面有些失控的之际,张玉满脸泪痕地但声音洪亮地对燕王谏言:“皇上驾崩,但大明仍在。为大明计,还请燕王节哀”。
燕王虽悲痛欲绝,但想到西察合台汗国的帖木儿可汗正南攻德里苏丹国,即令宋晟率部立即回西北,与肃王朱楧、庆王朱栴共御西察合台汗国可能的进犯。
张玉见宋都督领命而去,代王朱桂、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谷王朱橞虽仍处悲痛之中,但神色却有些异样的看着他们的四哥,他们似乎在期待燕王再说些什么。随之,张玉也期待地看着燕王。
见众人齐刷刷地看着自己,再次陷入悲痛的燕王强忍悲痛后,以不容置疑的语气道:“先等旨意”。
在场的除了张辅外,所有的人都认为皇上临终之时不但会有旨意,而且还能送至边塞。
朝廷的圣旨最终还是来了,但下旨的却是建文帝。他不仅命塞王们不准奔丧,而且还得立即各回藩地。
当诸王与诸将在齐聚燕王大帐时,发现燕王居然病了,燕王有些虚弱地道:“现在国家正值边患四起之刻,大家得相忍为国,听从新皇的旨意”。
七月的开平,已是大热天,知了的叫声也充斥于张辅耳中。不过张辅既不感到热,也不觉得知了叫声刺耳,历史的如期上演让此刻的他心中一片茫然。
燕王已回北平,不管燕王是不是病了。张辅都认为燕王暂时的按兵不动是正确的。外敌环伺之际,若是内乱,外敌极有可能会乘虚而入。
大明在周遭国家有密探,周遭国家肯定在大明也有密探。若是内乱一起,正在苏丹国势如破竹的帖木儿可汗极有可能调转马头从克什米尔杀进大明,再加上鞑靼与态度暧昧的瓦剌部。说其能趁内乱,继而瓜分大明,张辅觉得有这个可能性。
张辅因此之前就生出了一种感觉,他必须按照历史轨迹来行事。若是不遵循历史,在这种强敌环伺之下,国破家亡绝非危言耸听。当然这也跟真正能决天下走向的燕王,绝非是他能用几句空话就能说服有关。再说燕王又岂是石敬瑭那种能屈膝于外敌之人?
张辅也百分百相信燕王对皇上的感情发自内心。这父子俩拥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又长期分隔两地(距离产生美),而且皇上对燕王基本上是有求必应。不管皇上对其他人怎么样,对燕王真是没话可说。
这可能也是日后明朝帝王,每逢做大的决定,都严守着先焚香请示太祖这规矩的原因吧?
这时一声声鹰啸在上空响起,将神游太虚的张辅拖回现实。只见他用力地吹了下口哨,空中的海东青就落他肩上。他准备晚上带队在去围剿狼群。牧民有说最近草原上,狼闹得厉害.
在牧区的牧民,没有人会将掠夺他们牲畜的狼做图腾,犹如田地中的农民不会将蝗虫当作他们的图腾。张辅更觉得无论是农民还是牧民,应该不会有想从民变成奴隶之人吧?
见如血晚霞已现,张辅暗道:“那位要将《周礼》当作圣经,一意要恢复其中的‘井田制’,从而将大明拖回‘奴隶社会’的方孝孺该进京了吧”?
想到这位老夫子,张辅顿时就放下心来。
果不其然,在蜀王的引荐下,他王府的教书先生方孝孺与建文帝一见如故。这让已是暮年的方孝孺颇有遇得明主之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