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绥县城东边的土地历经几年的征迁和建设,一所新建的“东城中学”已经全部竣工,学校正在紧锣密鼓的招聘教师。

安靖中学和安绥中学部分老师,考虑到工资悬殊厉害,前往应聘的教师渐渐增多。

朱先哲眼看安靖中学二十多位骨干教师找他盖章,准备前往东城中学应聘,心里甚是着急,但上级发文,不可阻挡前去应聘的教师,来自福州的黄老板,在安绥县这边,不仅仅在于创办学校,解决县城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开发安绥县房地产。

“剑锋,我们学校教师流失这么严重,对教学质量会有影响吧?”朱先哲在教务处找到陈剑锋。

“肯定有影响的。哎,现在我们公办学校工资太低了,每个月才1000多元,人家民办校工资就有3000多,再说,文件规定,这些老师来去自由,十年后视具体情况,想回归原来学校的,我们不能拒绝接收。同样都是教书,谁不想拿高工资的。”陈剑锋泡着茶说。

“是啊,真的没有办法了,只能让他们去了。我找了许胶东局长反映这件事,他也没招。”朱先哲看到教务处没有其他人,接着对剑锋说,“你知道吗?詹正副校长也准备过去,听说年薪五万,聘任为校长。”

“哦,没有听他说。我只知道高三大部分老师,都已经和那边签署协议了,等九月份东城中学开学了,这些人都会离开,到那时我们将会出现师资紧缺,恐怕有些岗位都没有办法安排人员。”剑锋显得很无奈。

“这安绥县委也真是的,政策扶持出现一边倒,叫我们怎么办啊。”

“朱校长,我们现在只能顺其自然了,明年招生,我们要向上级反映,教师严重流失,招生数尽量控制,不能像以往那样,来者不拒。”

“恩,这个问题我也想到的,我叫办公室打报告,反映我们学校实际情况,下半年高一年招生数尽量控制在600名就好。预防到时候教师人数不够。”

两个人拿不出一个好的办法,只能彼此感叹。

夜晚,星空下,剑锋独自在安靖中学新建的运动场上散步,手机突然想起,是詹正副校长邀请他去东城茶楼泡茶。

剑锋独自骑车而去,东城茶楼靠近东城中学,距离安靖中学不到五公里,站在茶楼上眺望西边的县城,东城中学与安靖中学、安绥中学恰好成为一条线,安绥中学在最西边,安靖中学居中,东城中学在最东边。原先安靖中学属于县城郊区,随着县城不断扩大,安靖中学渐渐位居县城中心,现在倒是东城中学属于县城边缘。

“陈老师,请坐。”剑锋敲开茶楼的小门,迎面而来的是詹正和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人。

“剑锋,这位是我们东城房地产开发公司的黄老板,也是创办我们这所东城中学的老板。”詹正站着介绍。

剑锋与黄老板握了手,算是认识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